第1章
汉武帝(废)太子。</p>
刘据(元朔元年——征和二年)。</p>
唐太宗(废)太子。</p>
李承乾(武德二年——贞观十七年))。</p>
这四行字在天幕上浮现了整整一天,足以让历史万界研究琢磨个底朝天。</p>
天幕自秦朝始,自清乾隆终,各朝各代上至君臣,下至百姓,都在争论这天现异象究竟意味着什么——往日最大的异象,也不过是日食、地震、蝗灾……</p>
但从未出现过如此具体清晰的文字!</p>
哪怕曾挖出过刻着文字的石像、捡到过腹中藏帛书,书上有字的鱼……那些文字也不是直接挂在天上啊!</p>
这根本就不可能是人力所为!</p>
这是真正的天神启示!</p>
更何况,虽然有人不知“汉”,有人不知“唐”,但“太子”二字,却自周朝便有,为天子与诸侯继承人,身份显要。</p>
此刻两个废字悬挂空中,真真是触目惊心。</p>
盛世之人担忧它预示着灾难,乱世之人紧张的希望上天不要再降下更大的天罚。</p>
讲究“天人感应”的朝代,统治阶级们纷纷思考自己最近是干了啥缺德事,值得被老天搞出这么大阵仗。</p>
如果他们想不出,自有大臣代替他们想到然后上谏。</p>
根据一般流程,皇帝要迅速举行祭祀向上天告罪,丞相或其他重臣准备代替皇帝接受惩罚,一般是罢官。</p>
不过这次天幕提供的讯息很精准,提到了两位太子,还是废太子,是要提醒自己什么呢?</p>
大概率是和太子之位有关!可到底要怎么解读呢?</p>
是说现在的太子要废掉?还是说现在的太子不该废掉?</p>
唐朝以后的朝代,直接在猜测两位身份一事上省下了力气。</p>
只因这两位都是史书上大名鼎鼎的人物,凡是读书人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就算不是读书人,不知晓历史,天幕出现后,每朝每代都舆论沸腾,所有人都在讨论这天象,那些没读过书的平民们随便也都能打听个清楚。</p>
有人嘀咕:“不过,天子去世曰崩,诸侯去世曰薨……这天幕怎么不合礼仪……就用一长条表示生与死之间?”</p>
老百姓朴素道:“人间的礼仪是人间制定的,上天的礼仪是仙人指定的,当然不可能和人间一样啦!咱们身为凡人,怎么敢质疑神仙,你千万不要说了,免得得罪老天,到时候降下天罚!”</p>
很有道理,大家迅速接受了这个设定。</p>
但他们省下的力气又在别的地方迸发了出来:</p>
大多数朝代,总有些立储问题,天幕一出,关于立太子之事争论的顿时更为激烈,都觉得这天象是在帮助自己——天命在我!!</p>
站在太子一方的臣子们据理力争,认为这是天幕警告说太子如刘据那般,有奸臣在其中挑拨皇帝与太子的关系,太子本身无错,不当废,应诛杀言废的奸人!</p>
站在想要夺嫡那一方的臣子自然反驳,认为这是天幕说当今太子如李承乾那般性狂偏激,不宜承宗庙,天象示警,正是提示当废!</p>
清康熙朝的倒霉太子胤礽无比熟练的撩袍跪下,迎着自家皇阿玛阴晴不定的表情,已经麻了——都二废二立了,爱咋咋地吧,爷累了。</p>
而最早的秦朝史官们,“焚书坑儒”前的时代,正疯狂翻检六国还未烧毁的史书,想寻找远古时期是否曾有名为汉唐的王朝,是否有名为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上古之王;</p>
已经“焚书坑儒”的时代,则只能翻阅宫内存本。</p>
那“太宗”“武帝”听起来像是谥号,但始皇帝认为后人不配评价先人,秦朝已经废除了谥号。</p>
这两位若是不在秦朝之前……那,恐怕就在秦朝之后。</p>
这对渴望长生不老、秦传万世的始皇帝来说,是难以接受的天启。</p>
更何况,若是天象提示的是太子问题,始皇帝也像是针对对象——他没立太子!</p>
是不是上天不满,要求他立个太子?</p>
就算是要他立个再废掉,也总得有个太子吧?</p>
尽管理论上来说,一般由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,可名不正则言不顺。</p>
始皇帝春秋鼎盛时,梦想着长生不老,想着若是自己能寻得仙人,何必还要什么继承人?他自然可以自己统治秦朝千秋万代,为何要把一切拱手让人?哪怕那人是自己儿子也不行!</p>
群臣慑于他无上的威严,便也默然。</p>
但始皇帝年岁已高的时代,眼见着仙缘迟迟不至,长生不老难以实现,终于还是有人劝谏陛下早立太子。</p>
要不是始皇帝笃信鬼神,担心贸然杀了他触怒上天,劝谏之人只有死这一个下场。</p>
但天象有迹,始皇帝不想获罪于天,于是暂且隐而不发,先静待天幕后续。</p>
随着史官们追溯前朝一无所获,秦朝朝堂上的气压也越来越低。</p>
汉朝稍好一些,毕竟汉武帝自带一个“汉”字,在汉之前只有一个秦,经验不足的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,“淳朴”的认为,若是不同朝代,肯定要取不同的名称,不可能和自己的“汉”撞名……他们自然想不到后世会有许多“汉”。</p>
只是这“汉武”……</p>
“武”是皇帝死后才会使用的“谥号”,由下一任皇帝选择,汉武帝本人活着的时候都不会知道这是谁。</p>
所以汉武帝之前的皇帝——包括生出刘据之前的汉武帝自己,都在琢磨,这究竟是哪一位汉朝皇帝?</p>
并默默下定了决心,刘据这个名字不大吉利,以后自己的太子不能叫这个。</p>
元朔和征和这两个年号也一起别用了吧。</p>
但生出刘据之后的汉武帝能靠年号和废太子的名字猜出来——</p>
刘彻:朕啊?朕的太子啊??</p>
太子未废之前的刘彻有点懵:我这二十九岁才得的宝贵大儿子,怎么就废了?</p>
征和年间的刘彻打击更大,刘据就更是脑子一片空白——太子/我到底做了什么,以至于两年后便会被废处死?!</p>
……现在换个年号还来得及吗?</p>
刘彻猜不到最后太子是自缢而死,下意识觉得一定是自己处死了他。</p>
后宫之中的卫子夫如遭雷击。</p>
太子被废,她这个皇后岂能有什么好下场?!</p>
难道以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绩,都无法保证他们母子平安吗?</p>
太子已死之后的刘彻白发苍苍,仰首望着天空,似乎能听见朝堂之中、百姓之中的议论纷纷——</p>
“太子仁慈,死后魂灵向上苍求情,得以灵应!”</p>
仅仅一日,无数奏折便如此说着,蜂拥而至送入宫廷、送上刘彻的桌案。</p>
可他们真的会为太子可惜吗?他们是为自己的命可惜吧!</p>
太子死后,汉武帝杀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臣,有人说,是因为继承人突然变更,导致之前布置的朝堂势力不得不一起洗牌,有人说,是汉武帝老年丧子,痛悔不已,于是迁怒群臣……</p>
后世的地狱笑话流传甚广,说三人在地府齐聚,一人说自己因为帮助太子而被杀,一人说自己因为没有帮助太子而被杀,第三人则缓缓道:我就是太子。</p>
杀戮的真实原因,或许只有汉武帝本人清楚,而他此刻心想:真是上天觉得他杀戮太多,所以以据儿的名字降下警示,要他适可而止,不要再牵连更多吗?</p>
那唐又是哪一国,李承乾又是何人,生平又有何事,能与据儿相提并论?</p>
刘据(元朔元年——征和二年)。</p>
唐太宗(废)太子。</p>
李承乾(武德二年——贞观十七年))。</p>
这四行字在天幕上浮现了整整一天,足以让历史万界研究琢磨个底朝天。</p>
天幕自秦朝始,自清乾隆终,各朝各代上至君臣,下至百姓,都在争论这天现异象究竟意味着什么——往日最大的异象,也不过是日食、地震、蝗灾……</p>
但从未出现过如此具体清晰的文字!</p>
哪怕曾挖出过刻着文字的石像、捡到过腹中藏帛书,书上有字的鱼……那些文字也不是直接挂在天上啊!</p>
这根本就不可能是人力所为!</p>
这是真正的天神启示!</p>
更何况,虽然有人不知“汉”,有人不知“唐”,但“太子”二字,却自周朝便有,为天子与诸侯继承人,身份显要。</p>
此刻两个废字悬挂空中,真真是触目惊心。</p>
盛世之人担忧它预示着灾难,乱世之人紧张的希望上天不要再降下更大的天罚。</p>
讲究“天人感应”的朝代,统治阶级们纷纷思考自己最近是干了啥缺德事,值得被老天搞出这么大阵仗。</p>
如果他们想不出,自有大臣代替他们想到然后上谏。</p>
根据一般流程,皇帝要迅速举行祭祀向上天告罪,丞相或其他重臣准备代替皇帝接受惩罚,一般是罢官。</p>
不过这次天幕提供的讯息很精准,提到了两位太子,还是废太子,是要提醒自己什么呢?</p>
大概率是和太子之位有关!可到底要怎么解读呢?</p>
是说现在的太子要废掉?还是说现在的太子不该废掉?</p>
唐朝以后的朝代,直接在猜测两位身份一事上省下了力气。</p>
只因这两位都是史书上大名鼎鼎的人物,凡是读书人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就算不是读书人,不知晓历史,天幕出现后,每朝每代都舆论沸腾,所有人都在讨论这天象,那些没读过书的平民们随便也都能打听个清楚。</p>
有人嘀咕:“不过,天子去世曰崩,诸侯去世曰薨……这天幕怎么不合礼仪……就用一长条表示生与死之间?”</p>
老百姓朴素道:“人间的礼仪是人间制定的,上天的礼仪是仙人指定的,当然不可能和人间一样啦!咱们身为凡人,怎么敢质疑神仙,你千万不要说了,免得得罪老天,到时候降下天罚!”</p>
很有道理,大家迅速接受了这个设定。</p>
但他们省下的力气又在别的地方迸发了出来:</p>
大多数朝代,总有些立储问题,天幕一出,关于立太子之事争论的顿时更为激烈,都觉得这天象是在帮助自己——天命在我!!</p>
站在太子一方的臣子们据理力争,认为这是天幕警告说太子如刘据那般,有奸臣在其中挑拨皇帝与太子的关系,太子本身无错,不当废,应诛杀言废的奸人!</p>
站在想要夺嫡那一方的臣子自然反驳,认为这是天幕说当今太子如李承乾那般性狂偏激,不宜承宗庙,天象示警,正是提示当废!</p>
清康熙朝的倒霉太子胤礽无比熟练的撩袍跪下,迎着自家皇阿玛阴晴不定的表情,已经麻了——都二废二立了,爱咋咋地吧,爷累了。</p>
而最早的秦朝史官们,“焚书坑儒”前的时代,正疯狂翻检六国还未烧毁的史书,想寻找远古时期是否曾有名为汉唐的王朝,是否有名为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上古之王;</p>
已经“焚书坑儒”的时代,则只能翻阅宫内存本。</p>
那“太宗”“武帝”听起来像是谥号,但始皇帝认为后人不配评价先人,秦朝已经废除了谥号。</p>
这两位若是不在秦朝之前……那,恐怕就在秦朝之后。</p>
这对渴望长生不老、秦传万世的始皇帝来说,是难以接受的天启。</p>
更何况,若是天象提示的是太子问题,始皇帝也像是针对对象——他没立太子!</p>
是不是上天不满,要求他立个太子?</p>
就算是要他立个再废掉,也总得有个太子吧?</p>
尽管理论上来说,一般由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,可名不正则言不顺。</p>
始皇帝春秋鼎盛时,梦想着长生不老,想着若是自己能寻得仙人,何必还要什么继承人?他自然可以自己统治秦朝千秋万代,为何要把一切拱手让人?哪怕那人是自己儿子也不行!</p>
群臣慑于他无上的威严,便也默然。</p>
但始皇帝年岁已高的时代,眼见着仙缘迟迟不至,长生不老难以实现,终于还是有人劝谏陛下早立太子。</p>
要不是始皇帝笃信鬼神,担心贸然杀了他触怒上天,劝谏之人只有死这一个下场。</p>
但天象有迹,始皇帝不想获罪于天,于是暂且隐而不发,先静待天幕后续。</p>
随着史官们追溯前朝一无所获,秦朝朝堂上的气压也越来越低。</p>
汉朝稍好一些,毕竟汉武帝自带一个“汉”字,在汉之前只有一个秦,经验不足的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,“淳朴”的认为,若是不同朝代,肯定要取不同的名称,不可能和自己的“汉”撞名……他们自然想不到后世会有许多“汉”。</p>
只是这“汉武”……</p>
“武”是皇帝死后才会使用的“谥号”,由下一任皇帝选择,汉武帝本人活着的时候都不会知道这是谁。</p>
所以汉武帝之前的皇帝——包括生出刘据之前的汉武帝自己,都在琢磨,这究竟是哪一位汉朝皇帝?</p>
并默默下定了决心,刘据这个名字不大吉利,以后自己的太子不能叫这个。</p>
元朔和征和这两个年号也一起别用了吧。</p>
但生出刘据之后的汉武帝能靠年号和废太子的名字猜出来——</p>
刘彻:朕啊?朕的太子啊??</p>
太子未废之前的刘彻有点懵:我这二十九岁才得的宝贵大儿子,怎么就废了?</p>
征和年间的刘彻打击更大,刘据就更是脑子一片空白——太子/我到底做了什么,以至于两年后便会被废处死?!</p>
……现在换个年号还来得及吗?</p>
刘彻猜不到最后太子是自缢而死,下意识觉得一定是自己处死了他。</p>
后宫之中的卫子夫如遭雷击。</p>
太子被废,她这个皇后岂能有什么好下场?!</p>
难道以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绩,都无法保证他们母子平安吗?</p>
太子已死之后的刘彻白发苍苍,仰首望着天空,似乎能听见朝堂之中、百姓之中的议论纷纷——</p>
“太子仁慈,死后魂灵向上苍求情,得以灵应!”</p>
仅仅一日,无数奏折便如此说着,蜂拥而至送入宫廷、送上刘彻的桌案。</p>
可他们真的会为太子可惜吗?他们是为自己的命可惜吧!</p>
太子死后,汉武帝杀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臣,有人说,是因为继承人突然变更,导致之前布置的朝堂势力不得不一起洗牌,有人说,是汉武帝老年丧子,痛悔不已,于是迁怒群臣……</p>
后世的地狱笑话流传甚广,说三人在地府齐聚,一人说自己因为帮助太子而被杀,一人说自己因为没有帮助太子而被杀,第三人则缓缓道:我就是太子。</p>
杀戮的真实原因,或许只有汉武帝本人清楚,而他此刻心想:真是上天觉得他杀戮太多,所以以据儿的名字降下警示,要他适可而止,不要再牵连更多吗?</p>
那唐又是哪一国,李承乾又是何人,生平又有何事,能与据儿相提并论?</p>